
孙逢春,男,1958年6月6日出生于湖南临澧,新能源汽车专家,中国工程院院士,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湖南大学校长顾问 ,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。
1978年孙逢春考入湖南大学;1982年从湖南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工业学院车辆工程系,先后获得硕士学位、博士学位;1987年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车辆研究所联合培养;1989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,先后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振动研究室讲师、副教授和主任;1994年入选国家教委全国"跨世纪人才计划";1998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;1999年被聘为国家首批教育部"长江学者奖励计划"特聘教授,并入选"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"国家级人选;2002年8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;2009年担任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;2014年担任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;2016年担任北京理工大学、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、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、新能源汽车运行国家监管平台主任;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。
孙逢春长期致力于电动车辆总体理论与现代设计方法、电动车辆整车结构、系统集成与动力系统理论研究、关键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工作,提出并构建了中国电动商用车、充/换电站系统、清洁交通等系统技术体系 。
人物经历
1978年2月,孙逢春考入湖南大学基础课部工程力学专业。
1981年3月,在校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。
1982年1月,从湖南大学毕业后,并考入北京工业学院(1988年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)车辆工程系。
1984年8月,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后,获得车辆工程硕士学位,之后继续在该校攻读博士学位。
1987年8月,前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车辆研究所联合培养(至1989年5月)。
1989年8月,获得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博士学位,之后留校工作,先后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振动研究室讲师(1989年9月至1990年6月)、副教授和主任(1905年6月至1994年5月)。
1994年6月,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、国防科工委-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技术开发中心教授、主任(至1997年4月)。同年,入选国家教委全国"跨世纪人才计划"。
1997年5月,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、国防科工-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技术开发中心副院长、中心主任、教授(至1998年5月)。
1998年5月,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、国防科工-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技术开发中心院长、中心主任、教授(至1999年3月)。同年,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。
1999年4月,担任北京理工大学车辆与交通工程学院、电动车辆工程技术中心院长、中心主任、教授(至2002年7月)。同年,被聘为国家首批教育部"长江学者奖励计划"特聘教授 ,并入选"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"国家级人选。
2002年8月,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(至2016年01月)。
2009年2月,担任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、教授。
2014年1月,担任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、教授。2015年6月2日,顺利进入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第二轮评选。
2016年2月,担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、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、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、教授(至2016年9月)。10月,担任北京理工大学、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、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、新能源汽车运行国家监管平台主任、教授。
2017年6月16日,顺利进入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的有效候选人第二轮评选 。11月27日,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(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) 。